優化營商環境是建設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有力保障,能夠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、增強競爭力、釋放國內市場巨大潛力。武漢市審計機關堅持圍繞中心、服務大局,牢牢把握政治機關屬性,統籌融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與審計監督工作,積極服務打造“五個中心”建設,聚焦優化營商環境,緊密結合審計監督職責,切實做好常態化“經濟體檢”工作,促進政策落實、項目落地、資金見效,推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、釋放市場潛力,服務武漢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,用審計成果體現黨史教育的成效。筆者從如何有效發揮審計監督職責的視角,談談如何助推優化營商環境。建設一流營商環境需要堅定的信念和高超的智慧。對于審計機關來講,就是要嚴格依法審計、秉公用權,堅持原則、敢于碰硬。一是堅持問題導向,對破壞營商環境問題“零容忍”。目前,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,破解營商環境中的突出矛盾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。審計機關應牢牢堅持問題導向,反映和揭示營商環境中存在的短板和問題,揭示和查處企業負擔重、中小微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、監管執法“一刀切”、審批難、審批慢、產權保護不規范、部分政策制定不科學等“堵點”、“痛點”問題,發現和糾正有令不行、有禁不止的違規行為,加大對敷衍推責、效率低下、吃拿卡要、“蠅貪蟻腐”等突出問題的查處力度,以敢啃硬骨頭、敢拔硬釘子的強烈使命擔當精神,推動形成以市場主體期待和需求為導向的市場化、法治化、國際化的營商環境。二是堅持成果導向,注重從體制機制層面分析原因提出建議。深化審計成果開發和利用,發揮審計監督領域廣泛、信息資源豐富的特點,從更宏觀的視野、更全面的角度深入研究分析營商環境建設中的突出矛盾和風險隱患,為市委、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。利用好專項審計(調查)、經濟責任審計等各方面各領域的審計結果,統籌分析評價區域內的營商環境情況,著眼于問題背后的體制障礙、機制缺陷和制度漏洞,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,促進深化改革、完善制度、加強管理、堵塞漏洞,防患未然。正確把握改革發展、政策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,新問題,落實好“三個區分開來”要求,堅持鼓勵創新,促進培育發展新動能。三是堅持目標導向,發揮審計“治已病、防未病”作用。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。圍繞推動建立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,審計機關應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,切實督促被審計單位整改。明確整改責任,建立整改鏈條,通過整改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投訴舉報機制,加大營商環境受理投訴舉報事項轉辦、跟蹤、督辦力度,促進尊重市場經濟規律,通過市場化手段,在法治框架內調整各類市場主體的利益關系。發揮審計典型案例的警示作用,推動制度化建設、規范化運行。結合審計情況,發現好的經驗做法,保持包容創新試錯的良好心態,以典型引領推動建立營商環境評價長效機制、聯合工作機制,構建有效的法治保障。建設一流營商環境涉及面廣、系統性強,要求審計機關必須統籌兼顧,突出重點,聚焦審批服務、創新創業、企業經營、市場公平、社會服務等領域精準發力。一是重點關注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。將促進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政策跟蹤審計的重要內容,聚焦減稅降費、金融紓困等政策目標開展審計,助力優化營商環境。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影響,審計紓困政策落實、紓困財政專項資金管理使用、紓困貼息貸款使用績效及企業復工復產等情況,促進優化企業發展環境、充分發揮政策實效,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和穩定發展。同時關注政府部門簡政放權、放管服改革等情況,審計該放的權力是否放出,能取消的是否盡量取消,下放給基層的審批事項,是否在人才、經費、技術、裝備等方面予以保障,是否統一審批標準、簡化審批手續、規范審批流程,做到“網上辦”、“一次辦”、破除制約企業和群眾干事創業的體制機制障礙。二是重點關注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審計機關的職責。審計機關應致力于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,突出重點、精準發力,聚焦市場監督管理等政府部門,運用信息技術清查有無長期拖欠民營企業賬款、違反規定超比例預留工程質保金等問題,堅決破除招投標等領域各種不合理門檻,嚴格禁止收取財務顧問費、咨詢費等不合理費用,糾正和查處政府部門下屬單位、行業協會、商會、中介機構等亂收費行為。推動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、融資貴問題,幫助企業減少融資過程中的附加費用,降低融資成本。關注市場監管方式的創新,嚴查監管瀆職失職行為,督促推進信用監管、大數據監管、“告知承諾+事中事后監管”等新型監管方式,促進提高監管效能,切實減少對企業的干擾。同時要堅持“三個區分開來”原則,對政府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探索創新、先行先試的做法,落實包容審慎評判要求,依法依規審慎處理,旗幟鮮明地為敢于擔當者擔當、為敢于負責者負責。三是重點關注政府誠信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。在優化營商環境建設過程中,政府部門扮演重要角色、發揮關鍵作用。審計機關應著重加大政府誠信體系、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關注力度,揭示和查處地方保護和行政壟斷行為,堅決糾正濫用行政權力排除、限制競爭行為。深入開展清理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專項審計,治理“新官不理舊賬”等問題,促進建立因政府規劃調整、政策變化造成企業合法權益受損的補償救濟機制。審計政務服務“一張網”建設情況,推動水、電、氣、暖等涉及公用事業,推行應用程序辦事、移動支付等,推動家政、養老、托幼和“互聯網+教育、醫療”等服務健康發展。加大審計力度,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修復,以宜居環境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“主打牌”。當前審計工作面臨任務繁重與人力不足的突出矛盾,如何集中有限的審計資源實現項目績效最大化是一項緊迫的課題,這就要求審計機關科學統籌、機動靈活、兼顧各方,提升審計工作整體效能。一是做好統籌文章,優化組織方式。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,不能單純依賴一兩項專項審計(調查),而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覺、行動自覺,盡可能在所有審計項目中統籌安排,創新組織方式。在財政審計中關注財政資金投入情況、使用績效、地方配套等情況;在經濟責任審計中關注黨委政府及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情況;在政策落實跟蹤審計中關注政策落實、制度銜接、機制創新等情況;在投資審計中關注投資環境、審批服務等情況;在企業審計中關注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戰略性調整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等情況;在金融審計中關注支持實體經濟、金融產品創新與應用等情況。通過綜合不同類型、不同層級的審計成果,系統診斷區域營商環境情況,克服“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”的弊端。二是做好跟蹤文章,持續進行監督。優化營商環境需要以堅持不懈的韌勁持續進行建設,更需要持之以恒發揮審計等監督力量。開展涉企行政執法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,聚焦“對企業不當使用行政強制自由裁量權、對企業作出不合法行政處罰、重復審計、多頭檢查擾企、未按照要求落實包容審慎執法機制”等四類問題進行專項整治,走訪聯系企業,聽取意見建議,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。審計機關應結合年度項目審計計劃,以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部署,從細處著眼、小處著手、實處著力,把審計監督融入營商環境建設全領域、全過程,環環相扣,層層推進。緊跟形勢發展需要,不斷改進和優化審計思路,審時度勢對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系、支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等新領域新情況進行審計監督,聚焦關鍵點,打好攻堅戰。三是做好整合文章,增強監督合力。優化營商環境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,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。審計監督應協同人大監督、紀檢監察、政務督查、巡視巡察等監督力量,打出集約化的監督“組合拳”,拓展監督廣度和深度,構建監督體系,發揮監督合力。建立信息共享機制,圍繞突出問題、風險隱患、案件線索等事項進行溝通協商,補齊審計手段不足短板。推動人大常委會、紀委監委等機關強化對審計成果的運用,利用審計結果開展詢問、質詢、專題調研、專項整治,擴大審計威懾力。聯合開展營商環境領域作風專項整治,緊盯問題整改落實,跟進問效問責,真正做實審計整改工作,以優良的工作作風助推營商環境的優化。(作者單位:武漢市審計局)
- END -
來源:審計號,審計之家編輯整理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(如有轉載,請注明以上信息)。
版權說明:如涉版權問題,請與我們聯系,謝謝!